10月16日晚,佛山粵劇院燈火如織,映照著一場跨越山海的相聚。
來自世界五大洲13個國家的藝術團體,攜手中國舞動青春藝術團與佛山本地藝術團,以舞為語,以歌為橋,在“跨越山海 共向未來”的主題下,共同為世界呈上一場視聽盛宴。
五百余位表演者與觀眾,在這一夜被藝術連結,讓心跳共振,讓文化交融。

中外全體演員正在演繹《歡樂頌》。
幕啟之前,心橋初架
傍晚五點半,暖黃色的燈光已為佛山粵劇院披上迎賓的霓裳。
距開幕尚有兩個小時,場外的非遺市集早已人頭攢動,佛山木版年畫、彩燈、剪紙等匠心之作,吸引嘉賓們駐足細賞,甚至親手體驗,提前浸潤于嶺南風韻之中。
與此同時,后臺則是一片充滿暖意的喧囂。這里,藝術的共鳴早已搶先一步,漫過了語言的藩籬。
塞爾維亞科洛民族歌舞團的演員俯下身,與佛山南海西樵民樂小學的舞獅小演員視線齊平,用略帶口音的中文輕聲問候:“你,幾歲?”“8歲!”童音清脆落下的剎那,一個大拇指已高高豎起,笑容在兩人眼底交匯流轉。

另一邊,埃及亞歷山大胡里亞民間藝術團的成員們身著傳統(tǒng)華服,正與中國學生并肩合影。兩種膚色的笑臉在鏡頭中定格,無需言語,默契自成。

采訪間隙,南非旅行者藝術團團長佘詩曼·西邦吉勒·莫納倫興致勃發(fā),拉起記者的手,踩著無形的鼓點即興教學,讓采訪區(qū)瞬間化為歡樂的舞蹈課堂。
“跨越山海,藝術節(jié)讓我們真正走進彼此,”她眼中閃著光,“排練時,各國朋友自然加入我們的舞蹈,那種即興的交融,美好得令人難忘。”
開幕前的緊張、期待與好奇,在后臺交織成一股溫暖的潛流。藝術,在登臺之前,已悄然于心間搭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。
華光之下,美美與共
晚上7時30分,舞臺大幕拉開,燈光灑落瞬間,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激情碰撞。
開場節(jié)目《風起嶺南》以粵劇名段《瓊花煥彩》悠揚唱腔為引,醒獅凌空躍起,水袖輕揚與雄獅騰躍相映生輝。剛與柔、聲與形在空間中交織,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活力頃刻迸發(fā),點燃全場熱情,也向世界展示佛山的熱情與開放。

來自菲律賓羅布克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,用清澈純凈的天籟之音,唱響《命運與共》。歌聲撫慰人心,傳遞著同舟共濟、共克時艱的溫暖力量。
隨后,一曲中文演唱的《茉莉花》悠然響起,熟悉的旋律乘著跨國童聲,如清風拂面,帶來了跨越山海的問候,更引發(fā)了全場觀眾的深切共鳴。

舞蹈《橋》則以身體為語,光影為墨,勾勒出連接人心的無形之橋。舞者們在漣漪般的光影中舒展流動,演繹著中華兒女血脈相通、心意相連的深沉情感。
《功夫佛山》一出場,拳風乍起,氣勢如虹。詠春、洪拳等招式在非遺傳承人與少年武者手中剛柔并蓄、收放有度,不僅展現(xiàn)“武術之城”的硬核底蘊,更傳遞出文化傳承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。

塞爾維亞的科洛舞團身著繡花民族盛裝,手拉手跳起歡快的《舒馬迪亞舞蹈》;毛里求斯塞卡歌舞團則用《快樂旋轉》的熱情節(jié)拍,讓全場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中。
不同文化在此對話、碰撞、共鳴,交織成“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”的和聲。
余音未了,山海相逢
當演出步入尾聲,所有演員重返舞臺,將今夜的熱烈推向最高潮。
他們手牽手,不分國籍、不分膚色,齊聲高唱《歡樂頌》。
西班牙舞者即興揮起緋紅裙擺,中國舞者水袖輕揚如云,菲律賓的孩子們隨著節(jié)拍雀躍搖擺……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經(jīng)典旋律如一道跨越山河的彩虹,將每顆心緊密相連。
臺下,陳村鎮(zhèn)文學會會長鄧永娟隨著節(jié)奏舞動手臂:“雖然聽不懂歌詞,但所有人都被節(jié)奏帶動了,藝術真的沒有國界,人心是相通的?!?/p>
音樂推向高潮,全場觀眾自發(fā)起立,掌聲如潮,愈來愈齊,愈來愈響。這一刻,藝術的感染力超越了語言與形式,成為人類最本真、最直接的對話。
“我看過很多演出,但今晚很特別,”90后的觀眾陳曉冬散場后感慨,“你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、溫暖的連接感,每個人的表情都是真實的感動?!?/p>
夜色漸深,演出落幕,但觀演廳的溫度未散。觀眾流連不去,演員在臺上相擁合影。
今夜,佛山不見山海,山海卻皆在此相遇。
明夜,這些藝術團還將加入佛山秋色巡游的隊伍,讓異國風情與嶺南古韻在燈火交織中,完成又一次“山海相逢”的生動敘事。
那將是另一場沒有距離的歡宴。
文字丨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盧麗華、陸佩蘭
圖片丨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盧麗華、黎錦健、周春、陸佩蘭
編輯丨朱韻耀


